中国制造业10年行动纲领出台 对标日本德国
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“王牌计划”《中国制造2025》终于正式对外发布,这部关于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,目标是2025年接近德国、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,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。
已成世界最大制造基地的中国,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。但在毛伟明看来,中国制造业“大而不强”,表现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缺芯少核;二是品牌质量不高;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,同质化竞争严重;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。
在此劣势下,粗放的环境资源消耗难以维系。2013年,中国进口集成电路芯片2313亿美元;原油、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%;因建设占用等原因减少耕地35万公顷。与此同时,支撑了前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。2012年起,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三年连降,劳动力数量拐点已现。
放眼全球,新一轮技术革命来袭,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,德国推出“工业4.0”,法国出台了新工业法国。新兴市场也不甘落后,印度去年发布了“印度制造”战略,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。
中国如不在新一轮制造业版图重新形成之际,迈向产业制高点,“大而不强”的局面难以改变。
2013年起,150余名工程院院士历时一年多时间战略论证、一年多编写规划,最终形成制造业未来10年行动纲领。作为一份纲领性文件,中国制造2025具体聚焦10个领域,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,航天航空、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等。技术创新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,在规划中,明确了成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系列举措。
为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,中国近两年实施多项改革,如推进资源税改革,理顺价格形成机制;推进科研院所转职,释放科研人员潜力;推进投融资改革,释放社会资本活力。“改革是最大的红利”。
根据规划,“中国制造2025”是“三步走”战略的第一步。到2025年,综合指数接近德国、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,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;到2035年,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水平;到2045年,乃至新中国成立100年,综合指数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水平,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,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。